2014年,一条推文火了,推主调侃男女香体剂描述香型的方式截然不同:“女士香体剂的香型有:玫瑰,棉花,春天,草地。而男士的香型有:冬雪,鲨卷风,劲爽冰川,防冻,枪管。”这条推文被分享超过24,000次,引发网友纷纷创作出许多类似的虚假产品名称,恶搞男女有别的护肤品广告词。
玩笑归玩笑,但只要你去洗护用品货架前浏览一番,就无法对这隐形的屏障视而不见——而且信号往往很明显——女士护肤品采用大量的粉红色、淡色和粉蓝色设计,而男士护肤品则大多采用单色,让准购买者们相信它们确实是“适合男士”的。针对特定性别的营销不仅可能带来不利的心理影响,真实存在的“粉红税”还助长了另一种不平等——2015年,纽约是消费者事务部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面向女性的护肤品的价格平均比针对男性的同类产品高出13%。
当我们朝着更加包容的性别定义迈进时,性别护肤仅仅是一种过时(和性别歧视)的营销策略,还是真正满足了男性和女性皮肤的独特需求?
性别能赚钱
业内人士早就心知肚明,消费中的性别往往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建构,这是公开的秘密。我们从小就被潜移默化地教导,某些颜色、玩具和产品是“女性化的”,其他则是“男性化的”。想一下你小时候吃Happy Meal之前手忙脚乱拆开的玩具——女孩子得到的是洋娃娃,而男孩子得到的是汽车。
我们成年后,这种思想继续发挥着作用,男士们往往更注意保持男子气概,并选择购买与这种形象相符的产品。甚至有研究表明,男士会在其他强壮的男士在场的情况下,购买更多东西。这种情报对于一心一意想要冲业绩的营销人员来说是求之不得的。
男性皮肤更厚
撇开营销策略和社会制约不谈,男性皮肤真的就这么特殊,必须使用完全不同的护肤方案吗?的确,男性皮肤比女性皮肤厚20%至25%(因为含有更多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并往往会分泌更多油脂,但美国皮肤科学院向我们保证,我们日常护肤的基本步骤应该是相同的,无论性别。制定有效的日常护肤程序,最需要考虑的因素并非皮肤是男性还是女性,而是肤质(正常、敏感、油性、干性或混合性皮肤)和肌肤问题——比如抗衰老、 污点、黑斑等。
未来属于无性别
随着各地消费者渐渐不再盲从传统的护肤规范,过去几年见证了无性别护肤品的升温。除了长期以来一直定位为无性别首选的成熟品牌产品(如澳大利亚护肤品大牌Aesop)和普及度超高的无性别香水(如CK One),更多新晋品牌正在涌现,挑战男女泾渭分明的市场。
值得投资的无性别品牌
深受韩式美容启发的护肤系列Panacea在2020年继续火爆。联合创始人韩裔美国人Terry Lee想到在护肤中引入“性别不可知”的概念,同时将(费时的)10步韩式美容法减少到仅仅3步,Panacea就此诞生。无性别保养品牌的大军日益壮大,最新成员包括American Eagle旗下的无性别保养品系列,Mood。产品使用从大麻中提取的CBD,品种包括脸部护理油、沐浴气泡弹、枕头喷雾等。
希望打破护肤界男女界限的还有Allél,品牌提供一种基于DNA的个性化护肤方案。“最近的研究表明,老龄化的50%至60%是由我们的遗传基因决定的,”Allél的联合创始人Dr Elisabet Hagert说。“这意味着我们变老的方式,真正取决于我们的遗传倾向。”基于深入的DNA分析,可定制的护肤系列诞生了,它针对个体的肌肤问题,不问性别。
随着新的十年的到来,我们在护肤美容方案上所幸有了更多选择,肤质和肌肤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性别不再是一切。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男人的品牌忠诚度是相当高的,我们会不会愿意抛弃“鲨卷风”味儿的香体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