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美白运动,你需要知道这些

图片[1]-关于反美白运动,你需要知道这些-1ZZZ最快资讯

图片[2]-关于反美白运动,你需要知道这些-1ZZZ最快资讯

图片[3]-关于反美白运动,你需要知道这些-1ZZZ最快资讯

图片[4]-关于反美白运动,你需要知道这些-1ZZZ最快资讯

皮肤漂白、皮肤美白、肤色淡化——这些词语指向同一种操作,即用面霜、香皂或其他化妆品淡化肤色,有时能白上几个色号,有时则是极端的肤色改变。

美白的弊端体现在众多层面。首先,美白是肤色歧视的一种表现,这种偏见认为肤色浅的人比肤色深的人更有价值,特别是在某个种族或族裔群体中,因此美白是种族主义观念的延续。其次,它建立在性别歧视的美学观念之上,对女性的影响尤其严重。最后,美白还强化了过时的阶级观念;这种观念认为,皮肤越白,权力越大,地位也越高,变白能实现向社会上层的流动。在某些地区,比如印度,一个人可能仅仅因为肤色较深,就被工作机会和包办婚姻拒之门外。

美白产业遍布大半个世界,盛行于非洲、亚洲和加勒比部分地区,还蔓延到了欧洲和北美的侨民社区。尽管反美白运动方兴未艾,但据世卫组织 (WHO)估计,到2024年美白产业的价值将达到312亿美元。

随着全球反种族歧视运动高涨,一些主要消费品牌宣布对产品阵容进行整改。6月,Johnson & Johnson表示将停止生产销往亚洲和中东的两个美白系列。紧接着,臭名昭著的印度品牌Fair & Lovely的制造商联合利华宣布,将把该系列的名称改为Glow & Lovely,并不再使用宣传美白的广告语。L’Oréal也宣布会对类似的营销术语进行修改。

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对这些变化感到满意。Kavitha  Emmanuel于2009年在印度发起的反肤色歧视宣传活动Dark Is Beautiful。关于越来越赚钱的美白产业,她简洁地概括道:“只要[品牌]继续通过宣传来强化大众的不安全感,这个产业就会继续繁荣下去。”对于联合利华重整美白产品系列的决定,Emmanuel认为“做得不够”。她特别指出,该公司旗下有一个名字也叫Fair & Lovely的基金会,打着女性赋权的旗号兜售美白产品,十分虚伪,尽管公司表示将在  今年晚些时候更改基金会名称。“怎么可能做到既为女性赋权,又承认肤色歧视这样的偏见?”

什么是肤色歧视?[1] 

据说,某种形式的美白行为自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直到16世纪才有专门的记载,当时白人妇女开始使用美白产品,因为肤白代表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将她们与田间的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众所周知,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使用威尼斯白粉美白,据说久而久之,她毁容了。

可食用的砷肤色晶片是另一款一直火到维多利亚时代的产品,到20世纪20年代还在卖 。大约在那个时代,晒黑的皮肤成为财富和地位的新标志,美白产品开始主要与有色人种联系在一起。殖民统治带来种族主义和肤色歧视观念,“以白为美”的偏见得以继续大行其道,乃至轻微的肤色差异都有着社会和政治上的重大含义。

如今,美白的普及率因国家而异,但世卫组织指出,美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美容行业之一。201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40%的非洲女性会做美白,尼日利亚的美白产品使用率最高,达到77%。其次是多哥(59%)、南非(35%)、塞内加尔(27%)和马里(25%)。但总体而言,亚太地区是美白产业的最大市场,2018年的收入占全球的54.3%。在印度,美白产品占该国护肤品市场的50%,年产值超过4.5亿至5.35亿美元。

美白产品会造成哪些伤害?

美白产品含有有毒化学品,对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许多国家都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汞,而世卫组织规定美白产品的汞含量不超过1毫克/千克。不过,含汞量高的产品可以通过网路或专门店轻易获得。而且因为行业缺乏监管,汞往往不被列入成分表中。

此类产品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包括:皮疹、疤痕、肾脏损伤、周围神经病变、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汞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导致使用者失去皮肤的天然保护屏障,更容易患上皮肤癌。而且汞被排放到 废水中后,进入环境和食物链,对人类特别是孕妇构成进一步的威胁,可能导致后代神经发育上的缺陷。

不过,让人担心的毒素不止于汞——其他用于美白的常见成分包括对苯二酚、皮质类固醇和谷胱甘肽。这些药物在世界许多地方遭到限制或禁止,但仍然会出现在产品中。研究发现,对苯二酚的危害性不亚于汞; 鲁莽过度地使用 类固醇会破坏皮肤的保护屏障,造成类固醇抗药性;而谷胱甘肽的使用说明中并无美白一项,美白效果没有得到科学认证,还存在大量的健康风险。

然而,尽管美白的坑这么多,无数人依然前赴后继,这揭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这是一个惩罚深肤色的社会,很多人只是试图融入而已。与巨大的健康风险相比,世人更看重美白的潜在回报:挤入社会上层,有望获得更多机会。

2019年的Netflix纪录片《Skin》也反映了这一点。该片制片人、尼日利亚裔英国女演员Beverly  Naya解释说,社会对婚姻的重视促使许多女性走上美白之路。“社会令肤色深的女性觉得,皮肤不够白,就可能找不到男人或事业不成功;在这种心理压力下,想要成功或被爱的女性开始美白。”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叙事?

关于美白的讨论越来越多,这种势头对于实现重大变革是很有必要的。Naya说,《Skin》在尼日利亚开启了关于美白的对话,人们从“几乎不知道什么是肤色歧视,或者甚至没注意到这有什么问题,到大声反对”。

总部位于明尼苏达州的非营利组织The  Beautywell Project旨在终止美白实践和化学品暴露。该组织的执行董事、社会活动家Amira Adawe认为,除了热衷美白的个人,整个社区都要提高意识,政府有责任保护个人。法律政策的变化给品牌带来了压力;过去十年,一些国家的政府开始禁止销售美白产品,或对其实行更严格的限制,包括科特迪瓦(2015年)、加纳(2016年)和卢旺达(2019年)。诸如此类的改革正在席卷周边国家和全球。

此外,态度的改变还需要在社会层面上发生,也就是说,媒体必须重新定义美的标准。2014年,印度禁止播放肤色歧视的广告,但肤色偏见仍在以隐秘的方式渗透社会,比如肤色缺乏多样性。形象再现很重要,尤其是对下一代来说。Naya指出,必须“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教他们认识黑人的美,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许多社会活动家一致认为,从今往后,专注于治愈和消除肤色偏见多年来造成的伤害,依然是变革的重要一环。Adawe解释说,“相关的社区教育必须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让[民众]了解他们的历史,包括殖民者带来的影响,还要强调自我去殖民化的重要性。”Emmanuel认为,纵容肤色偏见已久的品牌也应该担起“扭转局势”的责任。她补充道:“‘美’这个词需要被重新定义。对外在形象的过度重视才是症结所在……应该赞美各种身材、尺寸和肤色的人的内在价值,在这个层面上来定义美。”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