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可以说所有美妆其实就是在过滤现实。Max Factor在很多年前推出他的Pan Stik粉底时绝对就是这么想的。模糊、遮瑕、柔光——这些仍然是美容界的主流用词。“提亮肤色”这个说法更是自成一类,开辟了以丰盈和美化肌肤为目的的美容产品新时代。
但是想象一下,假如Max Factor老先生今天碰到Snapchat的话他心里会有多震惊。忘掉你用的唇膏的色号,抛下你的经典款香氛吧。很大的可能是,你选择的自拍滤镜会成为你新的妆容代名词。你是不是那位戴着兔子耳朵的?还是画着爱心的那位?或者是那个有雀斑的?或者也许你喜欢偷偷使用那些不带卡通装饰效果的滤镜,于是别人没办法百分百确定那个完美无瑕的肌肤到底是你本身的还是滤镜效果。
滤镜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数字货币。谁没有加入到近期FaceApp掀起的那股测龄潮流中去看一看自己老了以后面容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一部分是为了娱乐,一部分是一种形象工程——分享自己未来满脸皱纹的样子已经成了2019年最火的潮流之一。从Lady Gaga到CourteneyCox,每个人都纷纷贴出他们的“老年版”自拍照(Beyoncé和Taylor Swift看上去还是美得不像话,这倒也在预料之中)。
对于美颜效果使用成瘾的那些人来说,滤镜把一切都提升了一个档次:一张平淡无奇的老年自拍照已经不足以让他们过瘾了。自我表达如今已经超越你的发型和妆容——它也体现在你的数字工具选择上。
模糊边界
Instagram和Snapchat每一季都会更新他们的滤镜,就跟设计师发布他们新的时装秀系列一样。一些应用程序用户会哀叹老款滤镜现在没了,比如美颜爱好者最喜欢用的Snapchat“修容”滤镜;而另一些用户则迫不及待上手新的滤镜,那股子狂热劲儿跟抢购新一季Gucci包或Balenciaga靴子一模一样。Snapchat滤镜每隔几天就会更新一次,你永远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永远消失——有点像你最爱的一款口红停产了一样。
我们正迅速化身为我们自己的社交媒体头像,跨越现实边界,创造出明显经过修改美化的极端化实验性自我形象——但这是为什么呢?“社交媒体不仅仅是关于外表,”记者Will Storr在他的《Selfie:How the West Became Self-Obsessed》一书中写道。“这也是一种极具新自由主义意味的产品,它把自我游戏化了,把我们的身份变成了一枚棋子,在数字平台上明争暗斗,为的是争夺点赞、反馈和好友。”突然之间,你的身份只是故事的开头:它就像一种催化剂,推动了一系列实时试验,目的都是测试人们对你外表的反应。
美颜第一,乐趣第二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疯狂自拍”这股潮流的兴起就好像是一种可被接受的进化。这些可爱、媚俗的效果意味着性感嘟嘟嘴已经过时、磨皮已经被淘汰。在看够了那些或一本正经或深情款款的拍照姿势之后,有什么能比头上围着一圈披萨或者两眼往外冒爱心的自拍照更让人耳目一新呢?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摆明,你可不是那种把自己太当回事的人,你有自嘲精神,你很懂现在的潮流段子。
另一方面,不需要太费力就可以看清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滤镜通常营造出来的个性效果——漫画风格的大眼睛、一闪一闪的可爱洋娃娃式长睫毛、樱桃小嘴和锥子脸——其实就是我们传统上认为的那些典型女性特征,只不过是极端卡通化版本而已。就像以前的迪士尼公主和芭比娃娃一样,她们不过是新版的夸张完美形象而已。那么使用它们,我们难道不就是又重拾过去那种对美的刻板认识吗?难道它们不是证明我们仍然在老老实实地遵守那一套早已过时的美容教条吗,只不过以更具嘲讽意义的数字化方式呈现而已。
“美颜第一、乐趣第二”这个认识角度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滤镜会这么受人欢迎。你可以随意摆弄你的照片——这里撒一点星尘闪粉,那里放一只熊猫眼——但滤镜仍然会呈现亮丽无暇的肤色,以及闪闪发光的明眸皓齿。于是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滤镜效果,但又不会让人觉得太过刻意。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不再发送未加滤镜效果的照片吗?
数字化妆的未来
对于美容界来说,这种“目无尊长”的做法正在改变一切。当然,那些有磨皮、柔光、柔焦效果的美容产品其实多年来一直都在努力提供“如同朋友圈自拍照一样完美”的肤色,Revlon的 PhotoReady InstaFilter粉底、Hourglass的Cult Ambient Lighting多色粉底和Charlotte Tilbury的HollywoodFlawless Filter都是其中范例。不出所料,美容行业现在也想参与美颜滤镜这股热潮。当Kylie Jenner(她最爱用的滤镜:可爱小狗狗)最近推出她的Kylie Lip Kits产品时,Instagram特地为此创建一个特殊滤镜效果,让你可以试用不同色号——Charlotte Tilbury[4] 也尝试使用了类似技术。
最近,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美容产品引发社交媒体上的美容潮流,相反,是受到滤镜启发而推出的产品:“雀斑”滤镜催生了好几款新的雀斑笔,比如Freck和Lime Crime推出的产品;MilkMakeup的心形和星形图案纹身贴也给人以滤镜效果。
Starface等新品牌也在尝试卡通风格的装饰理念,比如他们推出了用来处理皮肤斑点的“星星”美颜贴片。所以干嘛要隐瞒自己的那点小心思呢?为什么不把它变成一种小乐趣呢?此外,还有一种网络美容亚文化创造了受snapchat启发的真实妆容——本质上就是让“线下”的脸看起来“线上”。
少一点媚俗,多一点酷
在一个张扬个性和审美趣味高度个人化的时代,滤镜提供的超独特效果却已经开始让大家看起来千人一面——但这不会持续太久。各大网红们都已经纷纷开始效仿Rihanna[5] 和Ariana Grande的做法,使用Instagram的增强现实滤镜创建属于自己的滤镜,从而让自己能够鹤立鸡群脱颖而出。赶紧关注网红发掘他们的滤镜。经常抛出有趣做法的标签是#instafilter 、#instamask 和#ar。
一些品牌也不甘落后:Bimba y Lola刚刚用数字3D艺术家Ines Alpha创造的“数字化妆术”创作了它的第一个广告。它集幻想、未来主义和滤镜于一身,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这样一个事实:滤镜的下一次进化将趋向于少一点媚俗、多一点酷——想想那些变形、水银效果和融化的面具。换句话说,它们才应该是你全新数字化妆包中的内容。而不是泛滥成灾的披萨片滤镜。